中国食用菌门户
文章
  • 文章
  • 产品
  • 商铺
  • 论坛
  • 视频
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行业信息 >> 深度|是不是菌种有问题?”庆元16户菇农数万菌棒腐烂发臭
详细内容

深度|是不是菌种有问题?”庆元16户菇农数万菌棒腐烂发臭

深度|是不是菌种有问题?”庆元16户菇农数万菌棒腐烂发臭

食用菌市场 

本站编者按:根据文中所述,卖菌种者知道菌种有问题,还敢妄为,应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微信图片_20210321141744.jpg

庆元,被誉为“中国香菇城”。自南宋时,庆元菇农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800年来,庆元人以菇为生。


每年11月至次年清明前,正是菇农最繁忙也最欣喜的丰收季。可过去这个冬天,却成为庆元县张村乡十多户菇农的忧愁期。


大大小小的菇棚里,本该生菇的菌棒不是腐烂发臭、颗粒无收,就是长出奇形怪状的畸形菇。在张村乡两三座村庄内,山间地头遍布被丢弃的腐烂菌棒。


这让劳碌了一整年的张村乡菇农们心疼又困惑。


“我们种植了几十年香菇,原种都是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买来的,今年却出现从没有过的反常情况。”62岁的菇农范世海皱着眉头,一脸忧愁,“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他和不少菇农们怀疑,“去年,他们出售的这批菌种是不是是坏的?”


带着菇农们的质疑,近日,走进浙南山村,一探究竟。


失落:今年怎么等就是不出菇 看一次心酸一次

当下,正值庆元菇农的丰收季。阳光下,一些人家的屋檐房顶晒满了香菇。“你看它们,白白胖胖的,多好看。”范世海一脸艳羡地指给我看。

微信图片_20210321141847.jpg

代代相传,风滩洋村村民范世海已种菇30余年。种菇工序复杂,缺一不可。从年初买来原种,到分离栽培种,再到装袋、接种至菌棒,送到菇棚发菌,往往历时八九个月后,菇农才能迎来出菇季。

微信图片_20210321141904.jpg

“出菇时,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范世海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回答,黝黑的脸庞上即刻展露出无法掩饰的憨厚的笑。转念间,他又回到现实,“今年等啊等,可怎么等,就是不出菇啊。”

过去,范世海每天都会去菇棚里看望无数次,“就算天黑了,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看,香菇长得怎么样了。”今年,菇棚却成了他最不想去的地方,“看一次,心酸一次。”

4.jpg

心酸的范世海


范世海的菇棚里,摆满了超过1.5万筒菌棒。菌棒是菌种出菇的栖息地,可这个丰收季,这里超过一半的菌棒没长一颗菇。

长菇的那些也只长出了畸形菇,不是只有米粒大,就是奇形怪状,还有1000多筒菌棒已经腐烂了。”在他菇棚下方的草丛间,记者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菌棒。本该孕育菇香的它们却早已变成深黑色,正散发着恶臭。

在不远处的南阳村,情况则显得更糟糕。

6.jpg

堆满腐烂变色菌棒菇前的范世海


我的菇棚现在臭气熏天,我自己都不愿意进去。”范世发的菇棚前也同样堆满了腐烂变色的菌棒,“我做了9000筒菌棒,去年五月,就有3000多筒坏了,前段时间我发现又有一半以上也腐烂了。”范世发说,忙活一整年,自己只收获了不到200斤的畸形菇。

从25岁种菇开始,61岁的陈承满也是头一回遇上相似的问题,“我家1.5万筒菌棒,基本不出菇,还有3000多筒已经烂掉了……”

7.jpg

陈承满


59岁的范支光和56岁的范祖花夫妇同样是拥有30多年经验的老菇农,这一次,他们寄托希望的2.4万筒菌棒却只产出不到400斤干菇,“只有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万多筒菌棒早已腐烂,而剩下那些摆在菇棚里的,也几乎个个耷拉着脑袋。范祖花将它们挨个拿起展示,一排九筒菌棒中,七八筒都已变色、发软,随手一掰即断,显然也濒临腐烂。

9.jpg

范支光夫妇家的菇棚


既然不出菇,又已经快烂了,你们怎么还不扔掉?”范世发在一旁帮忙解释道,“他们舍不得扔,还是执拗地想等着出菇。

对菇农而言,每一筒菌棒都倾注了心血。范世发算了一笔账,要制作1万筒菌棒,需要3万斤木材,加工成木屑,还要4000斤麦麸、200斤红糖、200斤石膏粉、20包食用菌半生料以及1000个筒袋,仅原材料成本费就要超过2万元。

为了保证出菇品质,菌棒在接种前,还要在100度的环境内保持12小时。这意味着,菇农要连续12小时守在蒸笼前,持续烧火。

“我家蒸笼一次只能蒸大约1400筒菌棒,要做1.5万筒至少蒸十次。”陈承满说,从装袋到菌棒送至菇棚发菌的五六十天里,全家五个人都要轮流看火,不分白昼。“为了快一点,去年,我还花钱雇了12位小工帮忙装袋,劳务费一天就要100元。”他气恼地说,“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白忙活”。


质疑:种了几十年都没事 是不是这批菌种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张村乡有16户菇农正被类似的问题困扰,陷入种菇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忧愁局面。

这些菇农采用的菌种都是去年1月,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135原种,单价10元一包。



范世海、范世发、陈承满等多位菇农反映,去年4月初开始,工作人员曾主动下村查看各家种植情况,连续来了两三次,并且告知大家,“需要等栽培种生菌孢后才能接种,而且还提醒大家购买保险。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都是5月左右接种,香菇都长得很好,从没听说过要等栽培种生菌孢才行”陈承满说,“我们担心是不是这次菌种出问题了,但他们再三说没问题,让我们放心接种。”

10.jpg

被遗弃的菌棒


菇农们对此心生疑惑。一些人就此放弃了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原种,转而从其他私人商家购买其他原种;其余数十户菇农则根据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工作人员的提醒,选取生菌孢的栽培种继续完成了接种。

在采用135原种接种菌棒的菇农中,仅七八户种植情况和往年相似,16户出现异常。

去年天气适宜,我们都种了几十年,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没变,怎么这么多家都出状况?”这些菇农猜测,“会不会是这批原种有问题?”





回应: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已抽样送检 并承担相应责任
带着菇农们的疑惑,来到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及庆元县张村乡政府。

135原种已培育了二三十年,但随着气候变暖,这个老品种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说,庆元县有四五千户农户种菇,年产八九千万筒菌段,如今只有10%的农户仍种植135原种。

据叶长文介绍,135原种的特性是品质高、菇形好,且易出花菇,但与此同时,抗逆性弱,难以管理,可能存在10%~20%比例的烂棒。

他说,约四五年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已开始引导农户调整品种,选用抗逆性高的新品种,“但一些农户种久了135原种,而且花菇价格是普通香菇的近两倍,他们不太愿意更换。”

11.jpg

腐烂的菌棒


12.jpg

长出的畸形菇


对于部分农户家出现大比例烂棒、不出菇以及出畸形菇的情况,叶长文认为这种情况确实有点反常,“但从原种到菌棒,这中间会经历很多阶段,除了菌种,天气、环境、原材料、管理技术等都会对出菇情况产生影响,影响元素太多了。还是需要经过检测,才能判定具体原因。

经庆元县张村乡政府协调,3月9日,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前往四位菇农家,各抽样选取了两筒菌棒,送至上海农科院进行品种鉴定。

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姚文称,20多天后将出结果,“这是初步鉴定,确认品种后,我们还会联系相关机构,进一步检测菌棒失效原因。

庆元县张村乡乡长吴继顺说,后续会督促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检测。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则表示,“如果检测结果证明菌种有问题,我们会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图片

庆元,被誉为“中国香菇城”。自南宋时,庆元菇农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800年来,庆元人以菇为生。


每年11月至次年清明前,正是菇农最繁忙也最欣喜的丰收季。可过去这个冬天,却成为庆元县张村乡十多户菇农的忧愁期。


大大小小的菇棚里,本该生菇的菌棒不是腐烂发臭、颗粒无收,就是长出奇形怪状的畸形菇。在张村乡两三座村庄内,山间地头遍布被丢弃的腐烂菌棒。


这让劳碌了一整年的张村乡菇农们心疼又困惑。


“我们种植了几十年香菇,原种都是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买来的,今年却出现从没有过的反常情况。”62岁的菇农范世海皱着眉头,一脸忧愁,“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他和不少菇农们怀疑,“去年,他们出售的这批菌种是不是是坏的?”


带着菇农们的质疑,近日,走进浙南山村,一探究竟。


失落:今年怎么等就是不出菇 看一次心酸一次
当下,正值庆元菇农的丰收季。阳光下,一些人家的屋檐房顶晒满了香菇。“你看它们,白白胖胖的,多好看。”范世海一脸艳羡地指给我看。

图片

代代相传,风滩洋村村民范世海已种菇30余年。种菇工序复杂,缺一不可。从年初买来原种,到分离栽培种,再到装袋、接种至菌棒,送到菇棚发菌,往往历时八九个月后,菇农才能迎来出菇季。

图片

“出菇时,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范世海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回答,黝黑的脸庞上即刻展露出无法掩饰的憨厚的笑。转念间,他又回到现实,“今年等啊等,可怎么等,就是不出菇啊。”

过去,范世海每天都会去菇棚里看望无数次,“就算天黑了,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看,香菇长得怎么样了。”今年,菇棚却成了他最不想去的地方,“看一次,心酸一次。”

图片

心酸的范世海

范世海的菇棚里,摆满了超过1.5万筒菌棒。菌棒是菌种出菇的栖息地,可这个丰收季,这里超过一半的菌棒没长一颗菇。

长菇的那些也只长出了畸形菇,不是只有米粒大,就是奇形怪状,还有1000多筒菌棒已经腐烂了。”在他菇棚下方的草丛间,记者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菌棒。本该孕育菇香的它们却早已变成深黑色,正散发着恶臭。

在不远处的南阳村,情况则显得更糟糕。

图片

堆满腐烂变色菌棒菇前的范世海

我的菇棚现在臭气熏天,我自己都不愿意进去。”范世发的菇棚前也同样堆满了腐烂变色的菌棒,“我做了9000筒菌棒,去年五月,就有3000多筒坏了,前段时间我发现又有一半以上也腐烂了。”范世发说,忙活一整年,自己只收获了不到200斤的畸形菇。

从25岁种菇开始,61岁的陈承满也是头一回遇上相似的问题,“我家1.5万筒菌棒,基本不出菇,还有3000多筒已经烂掉了……”

图片

陈承满

59岁的范支光和56岁的范祖花夫妇同样是拥有30多年经验的老菇农,这一次,他们寄托希望的2.4万筒菌棒却只产出不到400斤干菇,“只有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万多筒菌棒早已腐烂,而剩下那些摆在菇棚里的,也几乎个个耷拉着脑袋。范祖花将它们挨个拿起展示,一排九筒菌棒中,七八筒都已变色、发软,随手一掰即断,显然也濒临腐烂。

图片

范支光夫妇家的菇棚

既然不出菇,又已经快烂了,你们怎么还不扔掉?”范世发在一旁帮忙解释道,“他们舍不得扔,还是执拗地想等着出菇。

对菇农而言,每一筒菌棒都倾注了心血。范世发算了一笔账,要制作1万筒菌棒,需要3万斤木材,加工成木屑,还要4000斤麦麸、200斤红糖、200斤石膏粉、20包食用菌半生料以及1000个筒袋,仅原材料成本费就要超过2万元。

为了保证出菇品质,菌棒在接种前,还要在100度的环境内保持12小时。这意味着,菇农要连续12小时守在蒸笼前,持续烧火。

“我家蒸笼一次只能蒸大约1400筒菌棒,要做1.5万筒至少蒸十次。”陈承满说,从装袋到菌棒送至菇棚发菌的五六十天里,全家五个人都要轮流看火,不分白昼。“为了快一点,去年,我还花钱雇了12位小工帮忙装袋,劳务费一天就要100元。”他气恼地说,“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白忙活”。


质疑:种了几十年都没事 是不是这批菌种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张村乡有16户菇农正被类似的问题困扰,陷入种菇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忧愁局面。

这些菇农采用的菌种都是去年1月,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135原种,单价10元一包。



范世海、范世发、陈承满等多位菇农反映,去年4月初开始,工作人员曾主动下村查看各家种植情况,连续来了两三次,并且告知大家,“需要等栽培种生菌孢后才能接种,而且还提醒大家购买保险。”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都是5月左右接种,香菇都长得很好,从没听说过要等栽培种生菌孢才行。”陈承满说,“我们担心是不是这次菌种出问题了,但他们再三说没问题,让我们放心接种。”

图片

被遗弃的菌棒


菇农们对此心生疑惑。一些人就此放弃了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原种,转而从其他私人商家购买其他原种;其余数十户菇农则根据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工作人员的提醒,选取生菌孢的栽培种继续完成了接种。

在采用135原种接种菌棒的菇农中,仅七八户种植情况和往年相似,16户出现异常。

去年天气适宜,我们都种了几十年,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没变,怎么这么多家都出状况?”这些菇农猜测,“会不会是这批原种有问题?”



图片

回应: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已抽样送检 并承担相应责任
带着菇农们的疑惑,来到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及庆元县张村乡政府。

135原种已培育了二三十年,但随着气候变暖,这个老品种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说,庆元县有四五千户农户种菇,年产八九千万筒菌段,如今只有10%的农户仍种植135原种。

据叶长文介绍,135原种的特性是品质高、菇形好,且易出花菇,但与此同时,抗逆性弱,难以管理,可能存在10%~20%比例的烂棒。

他说,约四五年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已开始引导农户调整品种,选用抗逆性高的新品种,“但一些农户种久了135原种,而且花菇价格是普通香菇的近两倍,他们不太愿意更换。”

图片

腐烂的菌棒

图片

长出的畸形菇

对于部分农户家出现大比例烂棒、不出菇以及出畸形菇的情况,叶长文认为这种情况确实有点反常,“但从原种到菌棒,这中间会经历很多阶段,除了菌种,天气、环境、原材料、管理技术等都会对出菇情况产生影响,影响元素太多了。还是需要经过检测,才能判定具体原因。

经庆元县张村乡政府协调,3月9日,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前往四位菇农家,各抽样选取了两筒菌棒,送至上海农科院进行品种鉴定。

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姚文称,20多天后将出结果,“这是初步鉴定,确认品种后,我们还会联系相关机构,进一步检测菌棒失效原因。

庆元县张村乡乡长吴继顺说,后续会督促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检测。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则表示,“如果检测结果证明菌种有问题,我们会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图片

深度|是不是菌种有问题?”庆元16户菇农数万菌棒腐烂发臭

图片

庆元,被誉为“中国香菇城”。自南宋时,庆元菇农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800年来,庆元人以菇为生。


每年11月至次年清明前,正是菇农最繁忙也最欣喜的丰收季。可过去这个冬天,却成为庆元县张村乡十多户菇农的忧愁期。


大大小小的菇棚里,本该生菇的菌棒不是腐烂发臭、颗粒无收,就是长出奇形怪状的畸形菇。在张村乡两三座村庄内,山间地头遍布被丢弃的腐烂菌棒。


这让劳碌了一整年的张村乡菇农们心疼又困惑。


“我们种植了几十年香菇,原种都是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买来的,今年却出现从没有过的反常情况。”62岁的菇农范世海皱着眉头,一脸忧愁,“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他和不少菇农们怀疑,“去年,他们出售的这批菌种是不是是坏的?”


带着菇农们的质疑,近日,走进浙南山村,一探究竟。


失落:今年怎么等就是不出菇 看一次心酸一次
当下,正值庆元菇农的丰收季。阳光下,一些人家的屋檐房顶晒满了香菇。“你看它们,白白胖胖的,多好看。”范世海一脸艳羡地指给我看。

图片

代代相传,风滩洋村村民范世海已种菇30余年。种菇工序复杂,缺一不可。从年初买来原种,到分离栽培种,再到装袋、接种至菌棒,送到菇棚发菌,往往历时八九个月后,菇农才能迎来出菇季。

图片

“出菇时,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范世海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回答,黝黑的脸庞上即刻展露出无法掩饰的憨厚的笑。转念间,他又回到现实,“今年等啊等,可怎么等,就是不出菇啊。”

过去,范世海每天都会去菇棚里看望无数次,“就算天黑了,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看,香菇长得怎么样了。”今年,菇棚却成了他最不想去的地方,“看一次,心酸一次。”

图片

心酸的范世海

范世海的菇棚里,摆满了超过1.5万筒菌棒。菌棒是菌种出菇的栖息地,可这个丰收季,这里超过一半的菌棒没长一颗菇。

长菇的那些也只长出了畸形菇,不是只有米粒大,就是奇形怪状,还有1000多筒菌棒已经腐烂了。”在他菇棚下方的草丛间,记者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菌棒。本该孕育菇香的它们却早已变成深黑色,正散发着恶臭。

在不远处的南阳村,情况则显得更糟糕。

图片

堆满腐烂变色菌棒菇前的范世海

我的菇棚现在臭气熏天,我自己都不愿意进去。”范世发的菇棚前也同样堆满了腐烂变色的菌棒,“我做了9000筒菌棒,去年五月,就有3000多筒坏了,前段时间我发现又有一半以上也腐烂了。”范世发说,忙活一整年,自己只收获了不到200斤的畸形菇。

从25岁种菇开始,61岁的陈承满也是头一回遇上相似的问题,“我家1.5万筒菌棒,基本不出菇,还有3000多筒已经烂掉了……”

图片

陈承满

59岁的范支光和56岁的范祖花夫妇同样是拥有30多年经验的老菇农,这一次,他们寄托希望的2.4万筒菌棒却只产出不到400斤干菇,“只有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万多筒菌棒早已腐烂,而剩下那些摆在菇棚里的,也几乎个个耷拉着脑袋。范祖花将它们挨个拿起展示,一排九筒菌棒中,七八筒都已变色、发软,随手一掰即断,显然也濒临腐烂。

图片

范支光夫妇家的菇棚

既然不出菇,又已经快烂了,你们怎么还不扔掉?”范世发在一旁帮忙解释道,“他们舍不得扔,还是执拗地想等着出菇。

对菇农而言,每一筒菌棒都倾注了心血。范世发算了一笔账,要制作1万筒菌棒,需要3万斤木材,加工成木屑,还要4000斤麦麸、200斤红糖、200斤石膏粉、20包食用菌半生料以及1000个筒袋,仅原材料成本费就要超过2万元。

为了保证出菇品质,菌棒在接种前,还要在100度的环境内保持12小时。这意味着,菇农要连续12小时守在蒸笼前,持续烧火。

“我家蒸笼一次只能蒸大约1400筒菌棒,要做1.5万筒至少蒸十次。”陈承满说,从装袋到菌棒送至菇棚发菌的五六十天里,全家五个人都要轮流看火,不分白昼。“为了快一点,去年,我还花钱雇了12位小工帮忙装袋,劳务费一天就要100元。”他气恼地说,“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白忙活”。


质疑:种了几十年都没事 是不是这批菌种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张村乡有16户菇农正被类似的问题困扰,陷入种菇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忧愁局面。

这些菇农采用的菌种都是去年1月,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135原种,单价10元一包。



范世海、范世发、陈承满等多位菇农反映,去年4月初开始,工作人员曾主动下村查看各家种植情况,连续来了两三次,并且告知大家,“需要等栽培种生菌孢后才能接种,而且还提醒大家购买保险。”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都是5月左右接种,香菇都长得很好,从没听说过要等栽培种生菌孢才行。”陈承满说,“我们担心是不是这次菌种出问题了,但他们再三说没问题,让我们放心接种。”

图片

被遗弃的菌棒


菇农们对此心生疑惑。一些人就此放弃了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原种,转而从其他私人商家购买其他原种;其余数十户菇农则根据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工作人员的提醒,选取生菌孢的栽培种继续完成了接种。

在采用135原种接种菌棒的菇农中,仅七八户种植情况和往年相似,16户出现异常。

去年天气适宜,我们都种了几十年,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没变,怎么这么多家都出状况?”这些菇农猜测,“会不会是这批原种有问题?”



图片

回应: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已抽样送检 并承担相应责任
带着菇农们的疑惑,来到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及庆元县张村乡政府。

135原种已培育了二三十年,但随着气候变暖,这个老品种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说,庆元县有四五千户农户种菇,年产八九千万筒菌段,如今只有10%的农户仍种植135原种。

据叶长文介绍,135原种的特性是品质高、菇形好,且易出花菇,但与此同时,抗逆性弱,难以管理,可能存在10%~20%比例的烂棒。

他说,约四五年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已开始引导农户调整品种,选用抗逆性高的新品种,“但一些农户种久了135原种,而且花菇价格是普通香菇的近两倍,他们不太愿意更换。”

图片

腐烂的菌棒

图片

长出的畸形菇

对于部分农户家出现大比例烂棒、不出菇以及出畸形菇的情况,叶长文认为这种情况确实有点反常,“但从原种到菌棒,这中间会经历很多阶段,除了菌种,天气、环境、原材料、管理技术等都会对出菇情况产生影响,影响元素太多了。还是需要经过检测,才能判定具体原因。

经庆元县张村乡政府协调,3月9日,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前往四位菇农家,各抽样选取了两筒菌棒,送至上海农科院进行品种鉴定。

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姚文称,20多天后将出结果,“这是初步鉴定,确认品种后,我们还会联系相关机构,进一步检测菌棒失效原因。

庆元县张村乡乡长吴继顺说,后续会督促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检测。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则表示,“如果检测结果证明菌种有问题,我们会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图片

深度|是不是菌种有问题?”庆元16户菇农数万菌棒腐烂发臭

图片

庆元,被誉为“中国香菇城”。自南宋时,庆元菇农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800年来,庆元人以菇为生。


每年11月至次年清明前,正是菇农最繁忙也最欣喜的丰收季。可过去这个冬天,却成为庆元县张村乡十多户菇农的忧愁期。


大大小小的菇棚里,本该生菇的菌棒不是腐烂发臭、颗粒无收,就是长出奇形怪状的畸形菇。在张村乡两三座村庄内,山间地头遍布被丢弃的腐烂菌棒。


这让劳碌了一整年的张村乡菇农们心疼又困惑。


“我们种植了几十年香菇,原种都是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买来的,今年却出现从没有过的反常情况。”62岁的菇农范世海皱着眉头,一脸忧愁,“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他和不少菇农们怀疑,“去年,他们出售的这批菌种是不是是坏的?”


带着菇农们的质疑,近日,走进浙南山村,一探究竟。


失落:今年怎么等就是不出菇 看一次心酸一次
当下,正值庆元菇农的丰收季。阳光下,一些人家的屋檐房顶晒满了香菇。“你看它们,白白胖胖的,多好看。”范世海一脸艳羡地指给我看。

图片

代代相传,风滩洋村村民范世海已种菇30余年。种菇工序复杂,缺一不可。从年初买来原种,到分离栽培种,再到装袋、接种至菌棒,送到菇棚发菌,往往历时八九个月后,菇农才能迎来出菇季。

图片

“出菇时,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范世海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回答,黝黑的脸庞上即刻展露出无法掩饰的憨厚的笑。转念间,他又回到现实,“今年等啊等,可怎么等,就是不出菇啊。”

过去,范世海每天都会去菇棚里看望无数次,“就算天黑了,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看,香菇长得怎么样了。”今年,菇棚却成了他最不想去的地方,“看一次,心酸一次。”

图片

心酸的范世海

范世海的菇棚里,摆满了超过1.5万筒菌棒。菌棒是菌种出菇的栖息地,可这个丰收季,这里超过一半的菌棒没长一颗菇。

长菇的那些也只长出了畸形菇,不是只有米粒大,就是奇形怪状,还有1000多筒菌棒已经腐烂了。”在他菇棚下方的草丛间,记者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菌棒。本该孕育菇香的它们却早已变成深黑色,正散发着恶臭。

在不远处的南阳村,情况则显得更糟糕。

图片

堆满腐烂变色菌棒菇前的范世海

我的菇棚现在臭气熏天,我自己都不愿意进去。”范世发的菇棚前也同样堆满了腐烂变色的菌棒,“我做了9000筒菌棒,去年五月,就有3000多筒坏了,前段时间我发现又有一半以上也腐烂了。”范世发说,忙活一整年,自己只收获了不到200斤的畸形菇。

从25岁种菇开始,61岁的陈承满也是头一回遇上相似的问题,“我家1.5万筒菌棒,基本不出菇,还有3000多筒已经烂掉了……”

图片

陈承满

59岁的范支光和56岁的范祖花夫妇同样是拥有30多年经验的老菇农,这一次,他们寄托希望的2.4万筒菌棒却只产出不到400斤干菇,“只有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万多筒菌棒早已腐烂,而剩下那些摆在菇棚里的,也几乎个个耷拉着脑袋。范祖花将它们挨个拿起展示,一排九筒菌棒中,七八筒都已变色、发软,随手一掰即断,显然也濒临腐烂。

图片

范支光夫妇家的菇棚

既然不出菇,又已经快烂了,你们怎么还不扔掉?”范世发在一旁帮忙解释道,“他们舍不得扔,还是执拗地想等着出菇。

对菇农而言,每一筒菌棒都倾注了心血。范世发算了一笔账,要制作1万筒菌棒,需要3万斤木材,加工成木屑,还要4000斤麦麸、200斤红糖、200斤石膏粉、20包食用菌半生料以及1000个筒袋,仅原材料成本费就要超过2万元。

为了保证出菇品质,菌棒在接种前,还要在100度的环境内保持12小时。这意味着,菇农要连续12小时守在蒸笼前,持续烧火。

“我家蒸笼一次只能蒸大约1400筒菌棒,要做1.5万筒至少蒸十次。”陈承满说,从装袋到菌棒送至菇棚发菌的五六十天里,全家五个人都要轮流看火,不分白昼。“为了快一点,去年,我还花钱雇了12位小工帮忙装袋,劳务费一天就要100元。”他气恼地说,“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白忙活”。


质疑:种了几十年都没事 是不是这批菌种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张村乡有16户菇农正被类似的问题困扰,陷入种菇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忧愁局面。

这些菇农采用的菌种都是去年1月,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135原种,单价10元一包。



范世海、范世发、陈承满等多位菇农反映,去年4月初开始,工作人员曾主动下村查看各家种植情况,连续来了两三次,并且告知大家,“需要等栽培种生菌孢后才能接种,而且还提醒大家购买保险。”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都是5月左右接种,香菇都长得很好,从没听说过要等栽培种生菌孢才行。”陈承满说,“我们担心是不是这次菌种出问题了,但他们再三说没问题,让我们放心接种。”

图片

被遗弃的菌棒


菇农们对此心生疑惑。一些人就此放弃了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原种,转而从其他私人商家购买其他原种;其余数十户菇农则根据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工作人员的提醒,选取生菌孢的栽培种继续完成了接种。

在采用135原种接种菌棒的菇农中,仅七八户种植情况和往年相似,16户出现异常。

去年天气适宜,我们都种了几十年,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没变,怎么这么多家都出状况?”这些菇农猜测,“会不会是这批原种有问题?”



图片

回应: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已抽样送检 并承担相应责任
带着菇农们的疑惑,来到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及庆元县张村乡政府。

135原种已培育了二三十年,但随着气候变暖,这个老品种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说,庆元县有四五千户农户种菇,年产八九千万筒菌段,如今只有10%的农户仍种植135原种。

据叶长文介绍,135原种的特性是品质高、菇形好,且易出花菇,但与此同时,抗逆性弱,难以管理,可能存在10%~20%比例的烂棒。

他说,约四五年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已开始引导农户调整品种,选用抗逆性高的新品种,“但一些农户种久了135原种,而且花菇价格是普通香菇的近两倍,他们不太愿意更换。”

图片

腐烂的菌棒

图片

长出的畸形菇

对于部分农户家出现大比例烂棒、不出菇以及出畸形菇的情况,叶长文认为这种情况确实有点反常,“但从原种到菌棒,这中间会经历很多阶段,除了菌种,天气、环境、原材料、管理技术等都会对出菇情况产生影响,影响元素太多了。还是需要经过检测,才能判定具体原因。

经庆元县张村乡政府协调,3月9日,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前往四位菇农家,各抽样选取了两筒菌棒,送至上海农科院进行品种鉴定。

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姚文称,20多天后将出结果,“这是初步鉴定,确认品种后,我们还会联系相关机构,进一步检测菌棒失效原因。

庆元县张村乡乡长吴继顺说,后续会督促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检测。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则表示,“如果检测结果证明菌种有问题,我们会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图片

深度|是不是菌种有问题?”庆元16户菇农数万菌棒腐烂发臭

图片

庆元,被誉为“中国香菇城”。自南宋时,庆元菇农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800年来,庆元人以菇为生。


每年11月至次年清明前,正是菇农最繁忙也最欣喜的丰收季。可过去这个冬天,却成为庆元县张村乡十多户菇农的忧愁期。


大大小小的菇棚里,本该生菇的菌棒不是腐烂发臭、颗粒无收,就是长出奇形怪状的畸形菇。在张村乡两三座村庄内,山间地头遍布被丢弃的腐烂菌棒。


这让劳碌了一整年的张村乡菇农们心疼又困惑。


“我们种植了几十年香菇,原种都是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买来的,今年却出现从没有过的反常情况。”62岁的菇农范世海皱着眉头,一脸忧愁,“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他和不少菇农们怀疑,“去年,他们出售的这批菌种是不是是坏的?”


带着菇农们的质疑,近日,走进浙南山村,一探究竟。


失落:今年怎么等就是不出菇 看一次心酸一次
当下,正值庆元菇农的丰收季。阳光下,一些人家的屋檐房顶晒满了香菇。“你看它们,白白胖胖的,多好看。”范世海一脸艳羡地指给我看。

图片

代代相传,风滩洋村村民范世海已种菇30余年。种菇工序复杂,缺一不可。从年初买来原种,到分离栽培种,再到装袋、接种至菌棒,送到菇棚发菌,往往历时八九个月后,菇农才能迎来出菇季。

图片

“出菇时,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范世海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回答,黝黑的脸庞上即刻展露出无法掩饰的憨厚的笑。转念间,他又回到现实,“今年等啊等,可怎么等,就是不出菇啊。”

过去,范世海每天都会去菇棚里看望无数次,“就算天黑了,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看,香菇长得怎么样了。”今年,菇棚却成了他最不想去的地方,“看一次,心酸一次。”

图片

心酸的范世海

范世海的菇棚里,摆满了超过1.5万筒菌棒。菌棒是菌种出菇的栖息地,可这个丰收季,这里超过一半的菌棒没长一颗菇。

长菇的那些也只长出了畸形菇,不是只有米粒大,就是奇形怪状,还有1000多筒菌棒已经腐烂了。”在他菇棚下方的草丛间,记者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菌棒。本该孕育菇香的它们却早已变成深黑色,正散发着恶臭。

在不远处的南阳村,情况则显得更糟糕。

图片

堆满腐烂变色菌棒菇前的范世海

我的菇棚现在臭气熏天,我自己都不愿意进去。”范世发的菇棚前也同样堆满了腐烂变色的菌棒,“我做了9000筒菌棒,去年五月,就有3000多筒坏了,前段时间我发现又有一半以上也腐烂了。”范世发说,忙活一整年,自己只收获了不到200斤的畸形菇。

从25岁种菇开始,61岁的陈承满也是头一回遇上相似的问题,“我家1.5万筒菌棒,基本不出菇,还有3000多筒已经烂掉了……”

图片

陈承满

59岁的范支光和56岁的范祖花夫妇同样是拥有30多年经验的老菇农,这一次,他们寄托希望的2.4万筒菌棒却只产出不到400斤干菇,“只有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万多筒菌棒早已腐烂,而剩下那些摆在菇棚里的,也几乎个个耷拉着脑袋。范祖花将它们挨个拿起展示,一排九筒菌棒中,七八筒都已变色、发软,随手一掰即断,显然也濒临腐烂。

图片

范支光夫妇家的菇棚

既然不出菇,又已经快烂了,你们怎么还不扔掉?”范世发在一旁帮忙解释道,“他们舍不得扔,还是执拗地想等着出菇。

对菇农而言,每一筒菌棒都倾注了心血。范世发算了一笔账,要制作1万筒菌棒,需要3万斤木材,加工成木屑,还要4000斤麦麸、200斤红糖、200斤石膏粉、20包食用菌半生料以及1000个筒袋,仅原材料成本费就要超过2万元。

为了保证出菇品质,菌棒在接种前,还要在100度的环境内保持12小时。这意味着,菇农要连续12小时守在蒸笼前,持续烧火。

“我家蒸笼一次只能蒸大约1400筒菌棒,要做1.5万筒至少蒸十次。”陈承满说,从装袋到菌棒送至菇棚发菌的五六十天里,全家五个人都要轮流看火,不分白昼。“为了快一点,去年,我还花钱雇了12位小工帮忙装袋,劳务费一天就要100元。”他气恼地说,“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白忙活”。


质疑:种了几十年都没事 是不是这批菌种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张村乡有16户菇农正被类似的问题困扰,陷入种菇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忧愁局面。

这些菇农采用的菌种都是去年1月,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135原种,单价10元一包。



范世海、范世发、陈承满等多位菇农反映,去年4月初开始,工作人员曾主动下村查看各家种植情况,连续来了两三次,并且告知大家,“需要等栽培种生菌孢后才能接种,而且还提醒大家购买保险。”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都是5月左右接种,香菇都长得很好,从没听说过要等栽培种生菌孢才行。”陈承满说,“我们担心是不是这次菌种出问题了,但他们再三说没问题,让我们放心接种。”

图片

被遗弃的菌棒


菇农们对此心生疑惑。一些人就此放弃了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原种,转而从其他私人商家购买其他原种;其余数十户菇农则根据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工作人员的提醒,选取生菌孢的栽培种继续完成了接种。

在采用135原种接种菌棒的菇农中,仅七八户种植情况和往年相似,16户出现异常。

去年天气适宜,我们都种了几十年,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没变,怎么这么多家都出状况?”这些菇农猜测,“会不会是这批原种有问题?”



图片

回应: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已抽样送检 并承担相应责任
带着菇农们的疑惑,来到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及庆元县张村乡政府。

135原种已培育了二三十年,但随着气候变暖,这个老品种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说,庆元县有四五千户农户种菇,年产八九千万筒菌段,如今只有10%的农户仍种植135原种。

据叶长文介绍,135原种的特性是品质高、菇形好,且易出花菇,但与此同时,抗逆性弱,难以管理,可能存在10%~20%比例的烂棒。

他说,约四五年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已开始引导农户调整品种,选用抗逆性高的新品种,“但一些农户种久了135原种,而且花菇价格是普通香菇的近两倍,他们不太愿意更换。”

图片

腐烂的菌棒

图片

长出的畸形菇

对于部分农户家出现大比例烂棒、不出菇以及出畸形菇的情况,叶长文认为这种情况确实有点反常,“但从原种到菌棒,这中间会经历很多阶段,除了菌种,天气、环境、原材料、管理技术等都会对出菇情况产生影响,影响元素太多了。还是需要经过检测,才能判定具体原因。

经庆元县张村乡政府协调,3月9日,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前往四位菇农家,各抽样选取了两筒菌棒,送至上海农科院进行品种鉴定。

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姚文称,20多天后将出结果,“这是初步鉴定,确认品种后,我们还会联系相关机构,进一步检测菌棒失效原因。

庆元县张村乡乡长吴继顺说,后续会督促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检测。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则表示,“如果检测结果证明菌种有问题,我们会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图片

深度|是不是菌种有问题?”庆元16户菇农数万菌棒腐烂发臭

图片

庆元,被誉为“中国香菇城”。自南宋时,庆元菇农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800年来,庆元人以菇为生。


每年11月至次年清明前,正是菇农最繁忙也最欣喜的丰收季。可过去这个冬天,却成为庆元县张村乡十多户菇农的忧愁期。


大大小小的菇棚里,本该生菇的菌棒不是腐烂发臭、颗粒无收,就是长出奇形怪状的畸形菇。在张村乡两三座村庄内,山间地头遍布被丢弃的腐烂菌棒。


这让劳碌了一整年的张村乡菇农们心疼又困惑。


“我们种植了几十年香菇,原种都是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买来的,今年却出现从没有过的反常情况。”62岁的菇农范世海皱着眉头,一脸忧愁,“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他和不少菇农们怀疑,“去年,他们出售的这批菌种是不是是坏的?”


带着菇农们的质疑,近日,走进浙南山村,一探究竟。


失落:今年怎么等就是不出菇 看一次心酸一次
当下,正值庆元菇农的丰收季。阳光下,一些人家的屋檐房顶晒满了香菇。“你看它们,白白胖胖的,多好看。”范世海一脸艳羡地指给我看。

图片

代代相传,风滩洋村村民范世海已种菇30余年。种菇工序复杂,缺一不可。从年初买来原种,到分离栽培种,再到装袋、接种至菌棒,送到菇棚发菌,往往历时八九个月后,菇农才能迎来出菇季。

图片

“出菇时,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范世海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回答,黝黑的脸庞上即刻展露出无法掩饰的憨厚的笑。转念间,他又回到现实,“今年等啊等,可怎么等,就是不出菇啊。”

过去,范世海每天都会去菇棚里看望无数次,“就算天黑了,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看,香菇长得怎么样了。”今年,菇棚却成了他最不想去的地方,“看一次,心酸一次。”

图片

心酸的范世海

范世海的菇棚里,摆满了超过1.5万筒菌棒。菌棒是菌种出菇的栖息地,可这个丰收季,这里超过一半的菌棒没长一颗菇。

长菇的那些也只长出了畸形菇,不是只有米粒大,就是奇形怪状,还有1000多筒菌棒已经腐烂了。”在他菇棚下方的草丛间,记者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菌棒。本该孕育菇香的它们却早已变成深黑色,正散发着恶臭。

在不远处的南阳村,情况则显得更糟糕。

图片

堆满腐烂变色菌棒菇前的范世海

我的菇棚现在臭气熏天,我自己都不愿意进去。”范世发的菇棚前也同样堆满了腐烂变色的菌棒,“我做了9000筒菌棒,去年五月,就有3000多筒坏了,前段时间我发现又有一半以上也腐烂了。”范世发说,忙活一整年,自己只收获了不到200斤的畸形菇。

从25岁种菇开始,61岁的陈承满也是头一回遇上相似的问题,“我家1.5万筒菌棒,基本不出菇,还有3000多筒已经烂掉了……”

图片

陈承满

59岁的范支光和56岁的范祖花夫妇同样是拥有30多年经验的老菇农,这一次,他们寄托希望的2.4万筒菌棒却只产出不到400斤干菇,“只有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万多筒菌棒早已腐烂,而剩下那些摆在菇棚里的,也几乎个个耷拉着脑袋。范祖花将它们挨个拿起展示,一排九筒菌棒中,七八筒都已变色、发软,随手一掰即断,显然也濒临腐烂。

图片

范支光夫妇家的菇棚

既然不出菇,又已经快烂了,你们怎么还不扔掉?”范世发在一旁帮忙解释道,“他们舍不得扔,还是执拗地想等着出菇。

对菇农而言,每一筒菌棒都倾注了心血。范世发算了一笔账,要制作1万筒菌棒,需要3万斤木材,加工成木屑,还要4000斤麦麸、200斤红糖、200斤石膏粉、20包食用菌半生料以及1000个筒袋,仅原材料成本费就要超过2万元。

为了保证出菇品质,菌棒在接种前,还要在100度的环境内保持12小时。这意味着,菇农要连续12小时守在蒸笼前,持续烧火。

“我家蒸笼一次只能蒸大约1400筒菌棒,要做1.5万筒至少蒸十次。”陈承满说,从装袋到菌棒送至菇棚发菌的五六十天里,全家五个人都要轮流看火,不分白昼。“为了快一点,去年,我还花钱雇了12位小工帮忙装袋,劳务费一天就要100元。”他气恼地说,“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白忙活”。


质疑:种了几十年都没事 是不是这批菌种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张村乡有16户菇农正被类似的问题困扰,陷入种菇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忧愁局面。

这些菇农采用的菌种都是去年1月,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135原种,单价10元一包。



范世海、范世发、陈承满等多位菇农反映,去年4月初开始,工作人员曾主动下村查看各家种植情况,连续来了两三次,并且告知大家,“需要等栽培种生菌孢后才能接种,而且还提醒大家购买保险。”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都是5月左右接种,香菇都长得很好,从没听说过要等栽培种生菌孢才行。”陈承满说,“我们担心是不是这次菌种出问题了,但他们再三说没问题,让我们放心接种。”

图片

被遗弃的菌棒


菇农们对此心生疑惑。一些人就此放弃了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原种,转而从其他私人商家购买其他原种;其余数十户菇农则根据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工作人员的提醒,选取生菌孢的栽培种继续完成了接种。

在采用135原种接种菌棒的菇农中,仅七八户种植情况和往年相似,16户出现异常。

去年天气适宜,我们都种了几十年,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没变,怎么这么多家都出状况?”这些菇农猜测,“会不会是这批原种有问题?”



图片

回应: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已抽样送检 并承担相应责任
带着菇农们的疑惑,来到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及庆元县张村乡政府。

135原种已培育了二三十年,但随着气候变暖,这个老品种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说,庆元县有四五千户农户种菇,年产八九千万筒菌段,如今只有10%的农户仍种植135原种。

据叶长文介绍,135原种的特性是品质高、菇形好,且易出花菇,但与此同时,抗逆性弱,难以管理,可能存在10%~20%比例的烂棒。

他说,约四五年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已开始引导农户调整品种,选用抗逆性高的新品种,“但一些农户种久了135原种,而且花菇价格是普通香菇的近两倍,他们不太愿意更换。”

图片

腐烂的菌棒

图片

长出的畸形菇

对于部分农户家出现大比例烂棒、不出菇以及出畸形菇的情况,叶长文认为这种情况确实有点反常,“但从原种到菌棒,这中间会经历很多阶段,除了菌种,天气、环境、原材料、管理技术等都会对出菇情况产生影响,影响元素太多了。还是需要经过检测,才能判定具体原因。

经庆元县张村乡政府协调,3月9日,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前往四位菇农家,各抽样选取了两筒菌棒,送至上海农科院进行品种鉴定。

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姚文称,20多天后将出结果,“这是初步鉴定,确认品种后,我们还会联系相关机构,进一步检测菌棒失效原因。

庆元县张村乡乡长吴继顺说,后续会督促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检测。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则表示,“如果检测结果证明菌种有问题,我们会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图片

深度|是不是菌种有问题?”庆元16户菇农数万菌棒腐烂发臭

图片

庆元,被誉为“中国香菇城”。自南宋时,庆元菇农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800年来,庆元人以菇为生。


每年11月至次年清明前,正是菇农最繁忙也最欣喜的丰收季。可过去这个冬天,却成为庆元县张村乡十多户菇农的忧愁期。


大大小小的菇棚里,本该生菇的菌棒不是腐烂发臭、颗粒无收,就是长出奇形怪状的畸形菇。在张村乡两三座村庄内,山间地头遍布被丢弃的腐烂菌棒。


这让劳碌了一整年的张村乡菇农们心疼又困惑。


“我们种植了几十年香菇,原种都是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买来的,今年却出现从没有过的反常情况。”62岁的菇农范世海皱着眉头,一脸忧愁,“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他和不少菇农们怀疑,“去年,他们出售的这批菌种是不是是坏的?”


带着菇农们的质疑,近日,走进浙南山村,一探究竟。


失落:今年怎么等就是不出菇 看一次心酸一次
当下,正值庆元菇农的丰收季。阳光下,一些人家的屋檐房顶晒满了香菇。“你看它们,白白胖胖的,多好看。”范世海一脸艳羡地指给我看。

图片

代代相传,风滩洋村村民范世海已种菇30余年。种菇工序复杂,缺一不可。从年初买来原种,到分离栽培种,再到装袋、接种至菌棒,送到菇棚发菌,往往历时八九个月后,菇农才能迎来出菇季。

图片

“出菇时,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范世海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回答,黝黑的脸庞上即刻展露出无法掩饰的憨厚的笑。转念间,他又回到现实,“今年等啊等,可怎么等,就是不出菇啊。”

过去,范世海每天都会去菇棚里看望无数次,“就算天黑了,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看,香菇长得怎么样了。”今年,菇棚却成了他最不想去的地方,“看一次,心酸一次。”

图片

心酸的范世海

范世海的菇棚里,摆满了超过1.5万筒菌棒。菌棒是菌种出菇的栖息地,可这个丰收季,这里超过一半的菌棒没长一颗菇。

长菇的那些也只长出了畸形菇,不是只有米粒大,就是奇形怪状,还有1000多筒菌棒已经腐烂了。”在他菇棚下方的草丛间,记者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菌棒。本该孕育菇香的它们却早已变成深黑色,正散发着恶臭。

在不远处的南阳村,情况则显得更糟糕。

图片

堆满腐烂变色菌棒菇前的范世海

我的菇棚现在臭气熏天,我自己都不愿意进去。”范世发的菇棚前也同样堆满了腐烂变色的菌棒,“我做了9000筒菌棒,去年五月,就有3000多筒坏了,前段时间我发现又有一半以上也腐烂了。”范世发说,忙活一整年,自己只收获了不到200斤的畸形菇。

从25岁种菇开始,61岁的陈承满也是头一回遇上相似的问题,“我家1.5万筒菌棒,基本不出菇,还有3000多筒已经烂掉了……”

图片

陈承满

59岁的范支光和56岁的范祖花夫妇同样是拥有30多年经验的老菇农,这一次,他们寄托希望的2.4万筒菌棒却只产出不到400斤干菇,“只有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万多筒菌棒早已腐烂,而剩下那些摆在菇棚里的,也几乎个个耷拉着脑袋。范祖花将它们挨个拿起展示,一排九筒菌棒中,七八筒都已变色、发软,随手一掰即断,显然也濒临腐烂。

图片

范支光夫妇家的菇棚

既然不出菇,又已经快烂了,你们怎么还不扔掉?”范世发在一旁帮忙解释道,“他们舍不得扔,还是执拗地想等着出菇。

对菇农而言,每一筒菌棒都倾注了心血。范世发算了一笔账,要制作1万筒菌棒,需要3万斤木材,加工成木屑,还要4000斤麦麸、200斤红糖、200斤石膏粉、20包食用菌半生料以及1000个筒袋,仅原材料成本费就要超过2万元。

为了保证出菇品质,菌棒在接种前,还要在100度的环境内保持12小时。这意味着,菇农要连续12小时守在蒸笼前,持续烧火。

“我家蒸笼一次只能蒸大约1400筒菌棒,要做1.5万筒至少蒸十次。”陈承满说,从装袋到菌棒送至菇棚发菌的五六十天里,全家五个人都要轮流看火,不分白昼。“为了快一点,去年,我还花钱雇了12位小工帮忙装袋,劳务费一天就要100元。”他气恼地说,“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白忙活”。


质疑:种了几十年都没事 是不是这批菌种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张村乡有16户菇农正被类似的问题困扰,陷入种菇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忧愁局面。

这些菇农采用的菌种都是去年1月,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135原种,单价10元一包。



范世海、范世发、陈承满等多位菇农反映,去年4月初开始,工作人员曾主动下村查看各家种植情况,连续来了两三次,并且告知大家,“需要等栽培种生菌孢后才能接种,而且还提醒大家购买保险。”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都是5月左右接种,香菇都长得很好,从没听说过要等栽培种生菌孢才行。”陈承满说,“我们担心是不是这次菌种出问题了,但他们再三说没问题,让我们放心接种。”

图片

被遗弃的菌棒


菇农们对此心生疑惑。一些人就此放弃了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原种,转而从其他私人商家购买其他原种;其余数十户菇农则根据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工作人员的提醒,选取生菌孢的栽培种继续完成了接种。

在采用135原种接种菌棒的菇农中,仅七八户种植情况和往年相似,16户出现异常。

去年天气适宜,我们都种了几十年,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没变,怎么这么多家都出状况?”这些菇农猜测,“会不会是这批原种有问题?”



图片

回应: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已抽样送检 并承担相应责任
带着菇农们的疑惑,来到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及庆元县张村乡政府。

135原种已培育了二三十年,但随着气候变暖,这个老品种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说,庆元县有四五千户农户种菇,年产八九千万筒菌段,如今只有10%的农户仍种植135原种。

据叶长文介绍,135原种的特性是品质高、菇形好,且易出花菇,但与此同时,抗逆性弱,难以管理,可能存在10%~20%比例的烂棒。

他说,约四五年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已开始引导农户调整品种,选用抗逆性高的新品种,“但一些农户种久了135原种,而且花菇价格是普通香菇的近两倍,他们不太愿意更换。”

图片

腐烂的菌棒

图片

长出的畸形菇

对于部分农户家出现大比例烂棒、不出菇以及出畸形菇的情况,叶长文认为这种情况确实有点反常,“但从原种到菌棒,这中间会经历很多阶段,除了菌种,天气、环境、原材料、管理技术等都会对出菇情况产生影响,影响元素太多了。还是需要经过检测,才能判定具体原因。

经庆元县张村乡政府协调,3月9日,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前往四位菇农家,各抽样选取了两筒菌棒,送至上海农科院进行品种鉴定。

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姚文称,20多天后将出结果,“这是初步鉴定,确认品种后,我们还会联系相关机构,进一步检测菌棒失效原因。

庆元县张村乡乡长吴继顺说,后续会督促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检测。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则表示,“如果检测结果证明菌种有问题,我们会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图片

深度|是不是菌种有问题?”庆元16户菇农数万菌棒腐烂发臭

图片

庆元,被誉为“中国香菇城”。自南宋时,庆元菇农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800年来,庆元人以菇为生。


每年11月至次年清明前,正是菇农最繁忙也最欣喜的丰收季。可过去这个冬天,却成为庆元县张村乡十多户菇农的忧愁期。


大大小小的菇棚里,本该生菇的菌棒不是腐烂发臭、颗粒无收,就是长出奇形怪状的畸形菇。在张村乡两三座村庄内,山间地头遍布被丢弃的腐烂菌棒。


这让劳碌了一整年的张村乡菇农们心疼又困惑。


“我们种植了几十年香菇,原种都是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买来的,今年却出现从没有过的反常情况。”62岁的菇农范世海皱着眉头,一脸忧愁,“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他和不少菇农们怀疑,“去年,他们出售的这批菌种是不是是坏的?”


带着菇农们的质疑,近日,走进浙南山村,一探究竟。


失落:今年怎么等就是不出菇 看一次心酸一次
当下,正值庆元菇农的丰收季。阳光下,一些人家的屋檐房顶晒满了香菇。“你看它们,白白胖胖的,多好看。”范世海一脸艳羡地指给我看。

图片

代代相传,风滩洋村村民范世海已种菇30余年。种菇工序复杂,缺一不可。从年初买来原种,到分离栽培种,再到装袋、接种至菌棒,送到菇棚发菌,往往历时八九个月后,菇农才能迎来出菇季。

图片

“出菇时,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范世海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回答,黝黑的脸庞上即刻展露出无法掩饰的憨厚的笑。转念间,他又回到现实,“今年等啊等,可怎么等,就是不出菇啊。”

过去,范世海每天都会去菇棚里看望无数次,“就算天黑了,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看,香菇长得怎么样了。”今年,菇棚却成了他最不想去的地方,“看一次,心酸一次。”

图片

心酸的范世海

范世海的菇棚里,摆满了超过1.5万筒菌棒。菌棒是菌种出菇的栖息地,可这个丰收季,这里超过一半的菌棒没长一颗菇。

长菇的那些也只长出了畸形菇,不是只有米粒大,就是奇形怪状,还有1000多筒菌棒已经腐烂了。”在他菇棚下方的草丛间,记者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菌棒。本该孕育菇香的它们却早已变成深黑色,正散发着恶臭。

在不远处的南阳村,情况则显得更糟糕。

图片

堆满腐烂变色菌棒菇前的范世海

我的菇棚现在臭气熏天,我自己都不愿意进去。”范世发的菇棚前也同样堆满了腐烂变色的菌棒,“我做了9000筒菌棒,去年五月,就有3000多筒坏了,前段时间我发现又有一半以上也腐烂了。”范世发说,忙活一整年,自己只收获了不到200斤的畸形菇。

从25岁种菇开始,61岁的陈承满也是头一回遇上相似的问题,“我家1.5万筒菌棒,基本不出菇,还有3000多筒已经烂掉了……”

图片

陈承满

59岁的范支光和56岁的范祖花夫妇同样是拥有30多年经验的老菇农,这一次,他们寄托希望的2.4万筒菌棒却只产出不到400斤干菇,“只有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万多筒菌棒早已腐烂,而剩下那些摆在菇棚里的,也几乎个个耷拉着脑袋。范祖花将它们挨个拿起展示,一排九筒菌棒中,七八筒都已变色、发软,随手一掰即断,显然也濒临腐烂。

图片

范支光夫妇家的菇棚

既然不出菇,又已经快烂了,你们怎么还不扔掉?”范世发在一旁帮忙解释道,“他们舍不得扔,还是执拗地想等着出菇。

对菇农而言,每一筒菌棒都倾注了心血。范世发算了一笔账,要制作1万筒菌棒,需要3万斤木材,加工成木屑,还要4000斤麦麸、200斤红糖、200斤石膏粉、20包食用菌半生料以及1000个筒袋,仅原材料成本费就要超过2万元。

为了保证出菇品质,菌棒在接种前,还要在100度的环境内保持12小时。这意味着,菇农要连续12小时守在蒸笼前,持续烧火。

“我家蒸笼一次只能蒸大约1400筒菌棒,要做1.5万筒至少蒸十次。”陈承满说,从装袋到菌棒送至菇棚发菌的五六十天里,全家五个人都要轮流看火,不分白昼。“为了快一点,去年,我还花钱雇了12位小工帮忙装袋,劳务费一天就要100元。”他气恼地说,“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白忙活”。


质疑:种了几十年都没事 是不是这批菌种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张村乡有16户菇农正被类似的问题困扰,陷入种菇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忧愁局面。

这些菇农采用的菌种都是去年1月,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135原种,单价10元一包。



范世海、范世发、陈承满等多位菇农反映,去年4月初开始,工作人员曾主动下村查看各家种植情况,连续来了两三次,并且告知大家,“需要等栽培种生菌孢后才能接种,而且还提醒大家购买保险。”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都是5月左右接种,香菇都长得很好,从没听说过要等栽培种生菌孢才行。”陈承满说,“我们担心是不是这次菌种出问题了,但他们再三说没问题,让我们放心接种。”

图片

被遗弃的菌棒


菇农们对此心生疑惑。一些人就此放弃了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原种,转而从其他私人商家购买其他原种;其余数十户菇农则根据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工作人员的提醒,选取生菌孢的栽培种继续完成了接种。

在采用135原种接种菌棒的菇农中,仅七八户种植情况和往年相似,16户出现异常。

去年天气适宜,我们都种了几十年,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没变,怎么这么多家都出状况?”这些菇农猜测,“会不会是这批原种有问题?”



图片

回应: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已抽样送检 并承担相应责任
带着菇农们的疑惑,来到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及庆元县张村乡政府。

135原种已培育了二三十年,但随着气候变暖,这个老品种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说,庆元县有四五千户农户种菇,年产八九千万筒菌段,如今只有10%的农户仍种植135原种。

据叶长文介绍,135原种的特性是品质高、菇形好,且易出花菇,但与此同时,抗逆性弱,难以管理,可能存在10%~20%比例的烂棒。

他说,约四五年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已开始引导农户调整品种,选用抗逆性高的新品种,“但一些农户种久了135原种,而且花菇价格是普通香菇的近两倍,他们不太愿意更换。”

图片

腐烂的菌棒

图片

长出的畸形菇

对于部分农户家出现大比例烂棒、不出菇以及出畸形菇的情况,叶长文认为这种情况确实有点反常,“但从原种到菌棒,这中间会经历很多阶段,除了菌种,天气、环境、原材料、管理技术等都会对出菇情况产生影响,影响元素太多了。还是需要经过检测,才能判定具体原因。

经庆元县张村乡政府协调,3月9日,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前往四位菇农家,各抽样选取了两筒菌棒,送至上海农科院进行品种鉴定。

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姚文称,20多天后将出结果,“这是初步鉴定,确认品种后,我们还会联系相关机构,进一步检测菌棒失效原因。

庆元县张村乡乡长吴继顺说,后续会督促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检测。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则表示,“如果检测结果证明菌种有问题,我们会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图片

深度|是不是菌种有问题?”庆元16户菇农数万菌棒腐烂发臭

图片

庆元,被誉为“中国香菇城”。自南宋时,庆元菇农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800年来,庆元人以菇为生。


每年11月至次年清明前,正是菇农最繁忙也最欣喜的丰收季。可过去这个冬天,却成为庆元县张村乡十多户菇农的忧愁期。


大大小小的菇棚里,本该生菇的菌棒不是腐烂发臭、颗粒无收,就是长出奇形怪状的畸形菇。在张村乡两三座村庄内,山间地头遍布被丢弃的腐烂菌棒。


这让劳碌了一整年的张村乡菇农们心疼又困惑。


“我们种植了几十年香菇,原种都是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买来的,今年却出现从没有过的反常情况。”62岁的菇农范世海皱着眉头,一脸忧愁,“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他和不少菇农们怀疑,“去年,他们出售的这批菌种是不是是坏的?”


带着菇农们的质疑,近日,走进浙南山村,一探究竟。


失落:今年怎么等就是不出菇 看一次心酸一次
当下,正值庆元菇农的丰收季。阳光下,一些人家的屋檐房顶晒满了香菇。“你看它们,白白胖胖的,多好看。”范世海一脸艳羡地指给我看。

图片

代代相传,风滩洋村村民范世海已种菇30余年。种菇工序复杂,缺一不可。从年初买来原种,到分离栽培种,再到装袋、接种至菌棒,送到菇棚发菌,往往历时八九个月后,菇农才能迎来出菇季。

图片

“出菇时,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范世海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回答,黝黑的脸庞上即刻展露出无法掩饰的憨厚的笑。转念间,他又回到现实,“今年等啊等,可怎么等,就是不出菇啊。”

过去,范世海每天都会去菇棚里看望无数次,“就算天黑了,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看,香菇长得怎么样了。”今年,菇棚却成了他最不想去的地方,“看一次,心酸一次。”

图片

心酸的范世海

范世海的菇棚里,摆满了超过1.5万筒菌棒。菌棒是菌种出菇的栖息地,可这个丰收季,这里超过一半的菌棒没长一颗菇。

长菇的那些也只长出了畸形菇,不是只有米粒大,就是奇形怪状,还有1000多筒菌棒已经腐烂了。”在他菇棚下方的草丛间,记者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菌棒。本该孕育菇香的它们却早已变成深黑色,正散发着恶臭。

在不远处的南阳村,情况则显得更糟糕。

图片

堆满腐烂变色菌棒菇前的范世海

我的菇棚现在臭气熏天,我自己都不愿意进去。”范世发的菇棚前也同样堆满了腐烂变色的菌棒,“我做了9000筒菌棒,去年五月,就有3000多筒坏了,前段时间我发现又有一半以上也腐烂了。”范世发说,忙活一整年,自己只收获了不到200斤的畸形菇。

从25岁种菇开始,61岁的陈承满也是头一回遇上相似的问题,“我家1.5万筒菌棒,基本不出菇,还有3000多筒已经烂掉了……”

图片

陈承满

59岁的范支光和56岁的范祖花夫妇同样是拥有30多年经验的老菇农,这一次,他们寄托希望的2.4万筒菌棒却只产出不到400斤干菇,“只有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万多筒菌棒早已腐烂,而剩下那些摆在菇棚里的,也几乎个个耷拉着脑袋。范祖花将它们挨个拿起展示,一排九筒菌棒中,七八筒都已变色、发软,随手一掰即断,显然也濒临腐烂。

图片

范支光夫妇家的菇棚

既然不出菇,又已经快烂了,你们怎么还不扔掉?”范世发在一旁帮忙解释道,“他们舍不得扔,还是执拗地想等着出菇。

对菇农而言,每一筒菌棒都倾注了心血。范世发算了一笔账,要制作1万筒菌棒,需要3万斤木材,加工成木屑,还要4000斤麦麸、200斤红糖、200斤石膏粉、20包食用菌半生料以及1000个筒袋,仅原材料成本费就要超过2万元。

为了保证出菇品质,菌棒在接种前,还要在100度的环境内保持12小时。这意味着,菇农要连续12小时守在蒸笼前,持续烧火。

“我家蒸笼一次只能蒸大约1400筒菌棒,要做1.5万筒至少蒸十次。”陈承满说,从装袋到菌棒送至菇棚发菌的五六十天里,全家五个人都要轮流看火,不分白昼。“为了快一点,去年,我还花钱雇了12位小工帮忙装袋,劳务费一天就要100元。”他气恼地说,“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白忙活”。


质疑:种了几十年都没事 是不是这批菌种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张村乡有16户菇农正被类似的问题困扰,陷入种菇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忧愁局面。

这些菇农采用的菌种都是去年1月,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135原种,单价10元一包。



范世海、范世发、陈承满等多位菇农反映,去年4月初开始,工作人员曾主动下村查看各家种植情况,连续来了两三次,并且告知大家,“需要等栽培种生菌孢后才能接种,而且还提醒大家购买保险。”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都是5月左右接种,香菇都长得很好,从没听说过要等栽培种生菌孢才行。”陈承满说,“我们担心是不是这次菌种出问题了,但他们再三说没问题,让我们放心接种。”

图片

被遗弃的菌棒


菇农们对此心生疑惑。一些人就此放弃了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原种,转而从其他私人商家购买其他原种;其余数十户菇农则根据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工作人员的提醒,选取生菌孢的栽培种继续完成了接种。

在采用135原种接种菌棒的菇农中,仅七八户种植情况和往年相似,16户出现异常。

去年天气适宜,我们都种了几十年,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没变,怎么这么多家都出状况?”这些菇农猜测,“会不会是这批原种有问题?”



图片

回应: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已抽样送检 并承担相应责任
带着菇农们的疑惑,来到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及庆元县张村乡政府。

135原种已培育了二三十年,但随着气候变暖,这个老品种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说,庆元县有四五千户农户种菇,年产八九千万筒菌段,如今只有10%的农户仍种植135原种。

据叶长文介绍,135原种的特性是品质高、菇形好,且易出花菇,但与此同时,抗逆性弱,难以管理,可能存在10%~20%比例的烂棒。

他说,约四五年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已开始引导农户调整品种,选用抗逆性高的新品种,“但一些农户种久了135原种,而且花菇价格是普通香菇的近两倍,他们不太愿意更换。”

图片

腐烂的菌棒

图片

长出的畸形菇

对于部分农户家出现大比例烂棒、不出菇以及出畸形菇的情况,叶长文认为这种情况确实有点反常,“但从原种到菌棒,这中间会经历很多阶段,除了菌种,天气、环境、原材料、管理技术等都会对出菇情况产生影响,影响元素太多了。还是需要经过检测,才能判定具体原因。

经庆元县张村乡政府协调,3月9日,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前往四位菇农家,各抽样选取了两筒菌棒,送至上海农科院进行品种鉴定。

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姚文称,20多天后将出结果,“这是初步鉴定,确认品种后,我们还会联系相关机构,进一步检测菌棒失效原因。

庆元县张村乡乡长吴继顺说,后续会督促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检测。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则表示,“如果检测结果证明菌种有问题,我们会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图片

深度|是不是菌种有问题?”庆元16户菇农数万菌棒腐烂发臭

图片

庆元,被誉为“中国香菇城”。自南宋时,庆元菇农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800年来,庆元人以菇为生。


每年11月至次年清明前,正是菇农最繁忙也最欣喜的丰收季。可过去这个冬天,却成为庆元县张村乡十多户菇农的忧愁期。


大大小小的菇棚里,本该生菇的菌棒不是腐烂发臭、颗粒无收,就是长出奇形怪状的畸形菇。在张村乡两三座村庄内,山间地头遍布被丢弃的腐烂菌棒。


这让劳碌了一整年的张村乡菇农们心疼又困惑。


“我们种植了几十年香菇,原种都是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买来的,今年却出现从没有过的反常情况。”62岁的菇农范世海皱着眉头,一脸忧愁,“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他和不少菇农们怀疑,“去年,他们出售的这批菌种是不是是坏的?”


带着菇农们的质疑,近日,走进浙南山村,一探究竟。


失落:今年怎么等就是不出菇 看一次心酸一次
当下,正值庆元菇农的丰收季。阳光下,一些人家的屋檐房顶晒满了香菇。“你看它们,白白胖胖的,多好看。”范世海一脸艳羡地指给我看。

图片

代代相传,风滩洋村村民范世海已种菇30余年。种菇工序复杂,缺一不可。从年初买来原种,到分离栽培种,再到装袋、接种至菌棒,送到菇棚发菌,往往历时八九个月后,菇农才能迎来出菇季。

图片

“出菇时,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范世海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回答,黝黑的脸庞上即刻展露出无法掩饰的憨厚的笑。转念间,他又回到现实,“今年等啊等,可怎么等,就是不出菇啊。”

过去,范世海每天都会去菇棚里看望无数次,“就算天黑了,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看,香菇长得怎么样了。”今年,菇棚却成了他最不想去的地方,“看一次,心酸一次。”

图片

心酸的范世海

范世海的菇棚里,摆满了超过1.5万筒菌棒。菌棒是菌种出菇的栖息地,可这个丰收季,这里超过一半的菌棒没长一颗菇。

长菇的那些也只长出了畸形菇,不是只有米粒大,就是奇形怪状,还有1000多筒菌棒已经腐烂了。”在他菇棚下方的草丛间,记者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菌棒。本该孕育菇香的它们却早已变成深黑色,正散发着恶臭。

在不远处的南阳村,情况则显得更糟糕。

图片

堆满腐烂变色菌棒菇前的范世海

我的菇棚现在臭气熏天,我自己都不愿意进去。”范世发的菇棚前也同样堆满了腐烂变色的菌棒,“我做了9000筒菌棒,去年五月,就有3000多筒坏了,前段时间我发现又有一半以上也腐烂了。”范世发说,忙活一整年,自己只收获了不到200斤的畸形菇。

从25岁种菇开始,61岁的陈承满也是头一回遇上相似的问题,“我家1.5万筒菌棒,基本不出菇,还有3000多筒已经烂掉了……”

图片

陈承满

59岁的范支光和56岁的范祖花夫妇同样是拥有30多年经验的老菇农,这一次,他们寄托希望的2.4万筒菌棒却只产出不到400斤干菇,“只有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万多筒菌棒早已腐烂,而剩下那些摆在菇棚里的,也几乎个个耷拉着脑袋。范祖花将它们挨个拿起展示,一排九筒菌棒中,七八筒都已变色、发软,随手一掰即断,显然也濒临腐烂。

图片

范支光夫妇家的菇棚

既然不出菇,又已经快烂了,你们怎么还不扔掉?”范世发在一旁帮忙解释道,“他们舍不得扔,还是执拗地想等着出菇。

对菇农而言,每一筒菌棒都倾注了心血。范世发算了一笔账,要制作1万筒菌棒,需要3万斤木材,加工成木屑,还要4000斤麦麸、200斤红糖、200斤石膏粉、20包食用菌半生料以及1000个筒袋,仅原材料成本费就要超过2万元。

为了保证出菇品质,菌棒在接种前,还要在100度的环境内保持12小时。这意味着,菇农要连续12小时守在蒸笼前,持续烧火。

“我家蒸笼一次只能蒸大约1400筒菌棒,要做1.5万筒至少蒸十次。”陈承满说,从装袋到菌棒送至菇棚发菌的五六十天里,全家五个人都要轮流看火,不分白昼。“为了快一点,去年,我还花钱雇了12位小工帮忙装袋,劳务费一天就要100元。”他气恼地说,“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白忙活”。


质疑:种了几十年都没事 是不是这批菌种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张村乡有16户菇农正被类似的问题困扰,陷入种菇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忧愁局面。

这些菇农采用的菌种都是去年1月,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135原种,单价10元一包。



范世海、范世发、陈承满等多位菇农反映,去年4月初开始,工作人员曾主动下村查看各家种植情况,连续来了两三次,并且告知大家,“需要等栽培种生菌孢后才能接种,而且还提醒大家购买保险。”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都是5月左右接种,香菇都长得很好,从没听说过要等栽培种生菌孢才行。”陈承满说,“我们担心是不是这次菌种出问题了,但他们再三说没问题,让我们放心接种。”

图片

被遗弃的菌棒


菇农们对此心生疑惑。一些人就此放弃了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原种,转而从其他私人商家购买其他原种;其余数十户菇农则根据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工作人员的提醒,选取生菌孢的栽培种继续完成了接种。

在采用135原种接种菌棒的菇农中,仅七八户种植情况和往年相似,16户出现异常。

去年天气适宜,我们都种了几十年,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没变,怎么这么多家都出状况?”这些菇农猜测,“会不会是这批原种有问题?”



图片

回应: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已抽样送检 并承担相应责任
带着菇农们的疑惑,来到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及庆元县张村乡政府。

135原种已培育了二三十年,但随着气候变暖,这个老品种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说,庆元县有四五千户农户种菇,年产八九千万筒菌段,如今只有10%的农户仍种植135原种。

据叶长文介绍,135原种的特性是品质高、菇形好,且易出花菇,但与此同时,抗逆性弱,难以管理,可能存在10%~20%比例的烂棒。

他说,约四五年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已开始引导农户调整品种,选用抗逆性高的新品种,“但一些农户种久了135原种,而且花菇价格是普通香菇的近两倍,他们不太愿意更换。”

图片

腐烂的菌棒

图片

长出的畸形菇

对于部分农户家出现大比例烂棒、不出菇以及出畸形菇的情况,叶长文认为这种情况确实有点反常,“但从原种到菌棒,这中间会经历很多阶段,除了菌种,天气、环境、原材料、管理技术等都会对出菇情况产生影响,影响元素太多了。还是需要经过检测,才能判定具体原因。

经庆元县张村乡政府协调,3月9日,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前往四位菇农家,各抽样选取了两筒菌棒,送至上海农科院进行品种鉴定。

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姚文称,20多天后将出结果,“这是初步鉴定,确认品种后,我们还会联系相关机构,进一步检测菌棒失效原因。

庆元县张村乡乡长吴继顺说,后续会督促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检测。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则表示,“如果检测结果证明菌种有问题,我们会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图片

深度|是不是菌种有问题?”庆元16户菇农数万菌棒腐烂发臭

图片

庆元,被誉为“中国香菇城”。自南宋时,庆元菇农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800年来,庆元人以菇为生。


每年11月至次年清明前,正是菇农最繁忙也最欣喜的丰收季。可过去这个冬天,却成为庆元县张村乡十多户菇农的忧愁期。


大大小小的菇棚里,本该生菇的菌棒不是腐烂发臭、颗粒无收,就是长出奇形怪状的畸形菇。在张村乡两三座村庄内,山间地头遍布被丢弃的腐烂菌棒。


这让劳碌了一整年的张村乡菇农们心疼又困惑。


“我们种植了几十年香菇,原种都是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买来的,今年却出现从没有过的反常情况。”62岁的菇农范世海皱着眉头,一脸忧愁,“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他和不少菇农们怀疑,“去年,他们出售的这批菌种是不是是坏的?”


带着菇农们的质疑,近日,走进浙南山村,一探究竟。


失落:今年怎么等就是不出菇 看一次心酸一次
当下,正值庆元菇农的丰收季。阳光下,一些人家的屋檐房顶晒满了香菇。“你看它们,白白胖胖的,多好看。”范世海一脸艳羡地指给我看。

图片

代代相传,风滩洋村村民范世海已种菇30余年。种菇工序复杂,缺一不可。从年初买来原种,到分离栽培种,再到装袋、接种至菌棒,送到菇棚发菌,往往历时八九个月后,菇农才能迎来出菇季。

图片

“出菇时,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范世海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回答,黝黑的脸庞上即刻展露出无法掩饰的憨厚的笑。转念间,他又回到现实,“今年等啊等,可怎么等,就是不出菇啊。”

过去,范世海每天都会去菇棚里看望无数次,“就算天黑了,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看,香菇长得怎么样了。”今年,菇棚却成了他最不想去的地方,“看一次,心酸一次。”

图片

心酸的范世海

范世海的菇棚里,摆满了超过1.5万筒菌棒。菌棒是菌种出菇的栖息地,可这个丰收季,这里超过一半的菌棒没长一颗菇。

长菇的那些也只长出了畸形菇,不是只有米粒大,就是奇形怪状,还有1000多筒菌棒已经腐烂了。”在他菇棚下方的草丛间,记者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菌棒。本该孕育菇香的它们却早已变成深黑色,正散发着恶臭。

在不远处的南阳村,情况则显得更糟糕。

图片

堆满腐烂变色菌棒菇前的范世海

我的菇棚现在臭气熏天,我自己都不愿意进去。”范世发的菇棚前也同样堆满了腐烂变色的菌棒,“我做了9000筒菌棒,去年五月,就有3000多筒坏了,前段时间我发现又有一半以上也腐烂了。”范世发说,忙活一整年,自己只收获了不到200斤的畸形菇。

从25岁种菇开始,61岁的陈承满也是头一回遇上相似的问题,“我家1.5万筒菌棒,基本不出菇,还有3000多筒已经烂掉了……”

图片

陈承满

59岁的范支光和56岁的范祖花夫妇同样是拥有30多年经验的老菇农,这一次,他们寄托希望的2.4万筒菌棒却只产出不到400斤干菇,“只有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万多筒菌棒早已腐烂,而剩下那些摆在菇棚里的,也几乎个个耷拉着脑袋。范祖花将它们挨个拿起展示,一排九筒菌棒中,七八筒都已变色、发软,随手一掰即断,显然也濒临腐烂。

图片

范支光夫妇家的菇棚

既然不出菇,又已经快烂了,你们怎么还不扔掉?”范世发在一旁帮忙解释道,“他们舍不得扔,还是执拗地想等着出菇。

对菇农而言,每一筒菌棒都倾注了心血。范世发算了一笔账,要制作1万筒菌棒,需要3万斤木材,加工成木屑,还要4000斤麦麸、200斤红糖、200斤石膏粉、20包食用菌半生料以及1000个筒袋,仅原材料成本费就要超过2万元。

为了保证出菇品质,菌棒在接种前,还要在100度的环境内保持12小时。这意味着,菇农要连续12小时守在蒸笼前,持续烧火。

“我家蒸笼一次只能蒸大约1400筒菌棒,要做1.5万筒至少蒸十次。”陈承满说,从装袋到菌棒送至菇棚发菌的五六十天里,全家五个人都要轮流看火,不分白昼。“为了快一点,去年,我还花钱雇了12位小工帮忙装袋,劳务费一天就要100元。”他气恼地说,“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白忙活”。


质疑:种了几十年都没事 是不是这批菌种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张村乡有16户菇农正被类似的问题困扰,陷入种菇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忧愁局面。

这些菇农采用的菌种都是去年1月,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135原种,单价10元一包。



范世海、范世发、陈承满等多位菇农反映,去年4月初开始,工作人员曾主动下村查看各家种植情况,连续来了两三次,并且告知大家,“需要等栽培种生菌孢后才能接种,而且还提醒大家购买保险。”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都是5月左右接种,香菇都长得很好,从没听说过要等栽培种生菌孢才行。”陈承满说,“我们担心是不是这次菌种出问题了,但他们再三说没问题,让我们放心接种。”

图片

被遗弃的菌棒


菇农们对此心生疑惑。一些人就此放弃了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原种,转而从其他私人商家购买其他原种;其余数十户菇农则根据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工作人员的提醒,选取生菌孢的栽培种继续完成了接种。

在采用135原种接种菌棒的菇农中,仅七八户种植情况和往年相似,16户出现异常。

去年天气适宜,我们都种了几十年,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没变,怎么这么多家都出状况?”这些菇农猜测,“会不会是这批原种有问题?”



图片

回应: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已抽样送检 并承担相应责任
带着菇农们的疑惑,来到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及庆元县张村乡政府。

135原种已培育了二三十年,但随着气候变暖,这个老品种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说,庆元县有四五千户农户种菇,年产八九千万筒菌段,如今只有10%的农户仍种植135原种。

据叶长文介绍,135原种的特性是品质高、菇形好,且易出花菇,但与此同时,抗逆性弱,难以管理,可能存在10%~20%比例的烂棒。

他说,约四五年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已开始引导农户调整品种,选用抗逆性高的新品种,“但一些农户种久了135原种,而且花菇价格是普通香菇的近两倍,他们不太愿意更换。”

图片

腐烂的菌棒

图片

长出的畸形菇

对于部分农户家出现大比例烂棒、不出菇以及出畸形菇的情况,叶长文认为这种情况确实有点反常,“但从原种到菌棒,这中间会经历很多阶段,除了菌种,天气、环境、原材料、管理技术等都会对出菇情况产生影响,影响元素太多了。还是需要经过检测,才能判定具体原因。

经庆元县张村乡政府协调,3月9日,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前往四位菇农家,各抽样选取了两筒菌棒,送至上海农科院进行品种鉴定。

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姚文称,20多天后将出结果,“这是初步鉴定,确认品种后,我们还会联系相关机构,进一步检测菌棒失效原因。

庆元县张村乡乡长吴继顺说,后续会督促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检测。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则表示,“如果检测结果证明菌种有问题,我们会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图片














1小时快修服务

7天无理由退货

15天免费换货

满150元包邮

520余家售后网点

帮助中心

服务支持

关注我们

特色服务

13693347099


周一至周日8:00-18:00


技术支持: 多网合一技术服务中心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