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菌门户
文章
  • 文章
  • 产品
  • 商铺
  • 论坛
  • 视频
搜索
首页 >> 种植技术 >>病虫防治 >>蛞蝓 >> 蛞蝓(鼻涕虫)形态有何特征?怎样防治?
详细内容

蛞蝓(鼻涕虫)形态有何特征?怎样防治?

蛞蝓形态有何特征?怎样防治?
 
 蛞蝓又叫鼻涕虫、水蜒蚰、软蛭。属于软体动物门。 

形态特征 成虫体伸直时体长30—60mm,体宽4—6mm;内壳长4mm,宽2.3mm。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约1mm,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mm,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崎钝。粘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mm处为生殖孔。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mm。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2.5mm,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生活习性 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完成一个世代约250天,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有隐蔽的土缝中,每隔1—2天产一次,约1一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防治方法:
(1) 傍晚用5%来苏儿溶液喷洒在蛞蝓活动场所,或将新鲜石灰撒在蛞蝓活动处,每隔3~4天撒一次,每亩用生石灰5-7千克。

   (2)发现蛞蝓后,可用5%盐水或碱水滴杀,也可人工捕杀。
 
(3) 严重时,药剂防治:
   ①可在米糠内加入2%砷酸钙或砷酸铅混合制成毒饵毒杀。
   ②用48%地蛆灵乳油或6%蜗牛净颗粒剂配成含有效成分4%左右的豆饼粉或玉米粉毒饵,在傍晚撒于垄上诱杀;
   ③用 8%灭蛭灵颗粒剂每667平方米2千克撒于田间;
   ④于清晨喷洒48%地蛆灵乳油15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或48%天达毒死蜱l500倍液。
   ⑤必要时喷洒蜗牛敌、灭棱威等。
   ⑥使用 48%毒死蜱 1200 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 1000 倍液喷雾。注意在喷雾时,应该连同潮湿的地面一同进行喷雾,以增加药效的杀伤效果。
 
 

1小时快修服务

7天无理由退货

15天免费换货

满150元包邮

520余家售后网点

帮助中心

服务支持

关注我们

特色服务

13693347099


周一至周日8:00-18:00


技术支持: 多网合一技术服务中心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