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菌门户
文章
  • 文章
  • 产品
  • 商铺
  • 论坛
  • 视频
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观察思考 >>问题探讨 >> 谣言止于“知” 科学理性看待黑木耳食品安全问题
详细内容

谣言止于“知” 科学理性看待黑木耳食品安全问题

谣言止于“知” 科学理性看待黑木耳食品安全问题
原创: 食用菌市场 

谣言止于“知” 科学理性看待黑木耳食品安全问题
——对“黑木耳打药视频”事件的调查与思考
        黑木耳,又称木耳、光木耳、细木耳、云耳等,子实体富含蛋白质、木耳多糖、杂多糖、各种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被誉为“素中之荤”和“菌中瑰宝”。近年来,随着健康消费理念的提升,人们对黑木耳产品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大。巨大的潜在市场也促进了黑木耳栽培技术的不断革新,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我国食用菌大家庭中的第二大栽培品种,为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出了积极作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朝阳产业,却因为2018年8月21日起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广为流传的一则“黑木耳打药”视频,将黑木耳的质量安全问题再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业内外热议的话题。视频中,一农民打扮的“耳农”正在给黑木耳喷洒农药,并声称在栽培木耳过程中要打除草剂、杀虫剂等多种农药,有的甚至还要打激素等营养药,并称这样的木耳自己也不敢吃。一直以来,黑木耳在消费者心目中都是绿色、无公害、营养、健康食品的代名词,“黑木耳打药”视频的出现和传播,无疑将对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黑木耳行业来说也无异于自砸招牌,自毁长城。该视频在网络上刚传播不久,我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第一时间在业内微信群里发声,认为该视频拍摄方式、时间及地点不明,质疑有摆拍嫌疑,对其真伪产生怀疑,并组织行业内相关岗位体系专家深入基地展开调研,同时积极向媒体反映情况,消除不良影响,还食用菌业一个清白。


张金霞)
        很多常年工作在黑木耳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及生产者也纷纷发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推理举证视频画面及对白有悖于黑木耳产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不真实、不科学,违背黑木耳生长的常理。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会长、中国食用菌商务网理事长、食用菌市场杂志总编审李玉春同志对该视频曝光事件高度重视,于事件发生的当晚,紧急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研讨,并随即启动重大新闻事件应急调查,决定抽调记者、采编及市场专员成立专题调研组,围绕该视频是否存在造假、黑木耳生产中是否会打农药、流入市场的黑木耳产品农残检测标准是如何界定等问题。通过实地考察、电话考证、问卷调查等形式,先后对200多个主产地,100多家生产经销加工企业,20多家黑木耳批发市场,50多家超市展开调查,还与业界多位专家及黑木耳主产区的一线科技人员进行沟通请教商榷,通过该事件调查,希望传播产业真实情况以示正听,对冲谣言的蛊惑力;同时,伴随着一些产地主管单位及相关部门的介入,作为从业者没必要再纠结该视频的传播源,已其背后的用意,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成因都将会大白天下,作俑者必将受到应有处置。当前我们应该借此契机向社会及广大消费者进一步加强对黑木耳生产过程的科学认知宣传,使消费者更多地了解黑木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增强食品质量安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的黑木耳产品和科学的认知途径,助力黑木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热点追踪
专家:视频诸多疑点值得推敲
        在与专家采访对话中,专家们对该视频的真伪和拍摄目的提出了诸多质疑,提出视频中所说的除草、杀虫等环节与实际生产不符,认为视频具有明显的动机不良和恶意抹黑的意图,不排除是有人出于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商业炒作,对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产生误导。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黑木耳栽培岗位专家、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张介驰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视频中提到的栽培木耳过程中要打多种药,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有的甚至还要打激素等营养药,这不符合黑木耳生长的常理。张介驰认为,黑木耳生长主要靠吸收菌袋里面的基质营养,对菌袋表面喷施药剂到不了菌袋里,对病害的防治微乎其微,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即便需要用药,也要求使用国家规定允许的药物,在使用方法上还要严格执行使用标准,谨防造成农残超标,带来质量风险。
        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王延锋告诉本刊,目前,在牡丹江市的木耳栽培过程中,一般采用菌床封闭的方式防治杂草,在菌床上使用乙草胺+嗪草酮等封闭药进行杂草处理;另一种是使用深色的打孔地膜防控杂草。针对视频中提到的除草药“农达”,王延锋表示,黑木耳栽培过程中有一个“晒袋”环节,期间个别耳农会在摘除耳片后使用农达进行除草,但经过大量浇水、催芽后,在菌袋上的农药残留基本没有了。他指出,使用除草药是个别行为,不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王延锋
       针对视频中提到的打营养剂问题,河南卢氏县多年从事黑木耳栽培的薛向阳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黑木耳摄取的营养主要是木质素,只要有良好的木屑原料加上科学的环节管理就可达到即优质又相对高产的效果。栽培中使用化学营养剂,偏离了黑木耳的自然生长法则,是以降低品质为代价来提高产量,一般耳农不会使用。而在生产中科学使用肽、酶等生物类营养剂,是对安全食用没有威胁的。
       东北是我国黑木耳主产区,其中92%采用的是地摆栽培模式。黑木耳地摆栽培过程中会像视频中说到的多次使用杀虫药、除草剂等违禁药品吗?调查组电话采访了东宁市食用菌协会会长徐连堂。据他分析,视频中黑木耳菌包上只有割掉的袋顶部有少量干的小耳芽,应属春季菌包秋季再管理,只能采收少量未茬木耳,这个阶段有少量的草不会增加病虫害,而且利于保湿有利木耳生长和增产。视频中看到,该基地覆盖的是黑色地膜,起到制约光合作用,防止长草的作用,从画面上看只在破损处长少量的草,不会影响木耳生长。所谓的喷除草剂的做法与正常的黑木耳栽培管理技术和田间管理常识严重不符合。

徐连堂
       徐连堂还表示,东北地区栽培黑木耳的优势是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害虫基数低,重茬栽培黑木耳也很少发生虫害。黑木耳是胶质子实体,木耳生长阶段需要干湿交替,干干湿湿的管理技术很少发生虫害,即使发生虫害只要将木耳晒干,就可有效控制。另外,黑木耳对药十分敏感,喷杀虫药易发生畸型耳,一般常理下耳农宁可晒干木耳,阳光爆晒进行预防和控制,也不愿意喷杀虫药。
生产者:黑木耳生长期一般不打农药
       8月23日,调研组赴河南清丰县调研食用菌产业,专程到该县阳子林菌生态扶贫示范基地,与负责该基地黑木耳生产的技术员马威探讨了黑木耳栽培中的相关问题,针对记者提出的黑木耳生产中是否会喷洒农药,马威很肯定地说:“黑木耳栽培中一般都不会用农药除杂草。因为地摆黑木耳在下地排场前要经过打床、喷药、封地膜等操作,这样不会有很多杂草,也不再需要打除草药。即使有少量杂草出现,对黑木耳的生长影响不大,一般采用人工的方式除草。因为使用除草剂势必对木耳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影响产量,这样做得不偿失。


        辽宁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刘俊杰研究员指出,黑木耳生产一但发生了病虫害,生产者一般都采取的是阳光暴晒的方法,让菌丝处在阳光下,能够快速的用阳光去消除病虫害,让新的菌丝能够再重新生长。在辽宁,木耳的栽培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如果想使用药品必须要通过权威部门的科学鉴定,证明这个药品对环境和产品的安全性能能够满足人体的需求,这样才能够真正去使用。很多的科技员在技术推广示范工程中明确指出,黑木耳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一般是不允许使用药品的。
       东宁市绿农食用菌技术推广有限公司郑华武接受采访时指出,黑木耳生产分为菌包生产和田间管理出耳,一般在菌包生产阶段要进行高温灭菌。黑木耳在生长中也会遇到比如青霉、木霉、曲霉、链孢霉、根霉引起的霉菌病,虫害包括菇蚊、蛞蝓(鼻涕虫)、马陆(千足虫)等。木耳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病虫害现象,按规定是允许使用农药防治的,但所用药品必须是经相关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的,且用量和操作规程必须符合标准要求。


热点追踪
市场:视频事件对价格走势影响不大
      “黑木耳打农药”视频的出现,很多人猜测是经销商为了压低市场价格而采取的营销手段。该事件是否对黑木耳的经销价格会产生影响?我们第一时间联系到了有黑木耳价格“晴雨表”之称的黑龙江尚志市苇河黑木耳大市场。据该市场副总经理王伟林介绍,视频出现后,自己也每天关注市场内黑木耳的经销情况和价格走势,总体来看没有造成市场上大的恐慌,对经销商市场和价格走势没有造成太大影响。他相信谣言终会不攻自破。

       8月26日,本刊记者又走访了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永辉超市,在干黑木耳散装区,黑木耳价位基本上在40元/斤左右。记者现场采访了超市粮油副食品部的杨经理,跟他聊起了近期网络上出现的“黑木耳打农药”事件。当问到近一周以来超市黑木耳价格有没有波动时,杨经理说:“目前没有接到上级有关黑木耳产品食品安全的通知,近段时间来黑木耳价格总体还比较平稳,总体来说消费者对超市黑木耳产品质量还是比较放心的。”记者又问到永辉超市在产地采购黑木耳如何检测产品质量,杨经理谈到,永辉超市采取的是“直采+基地专供”模式,超市与黑木耳主产区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建立黑木耳产品直接采购基地,由超市确定黑木耳生产的质量标准、数量要求和品种规定,合作社组织个体种植户在超市和相关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按照要求生产出合格的黑木耳产品,经检验检测后直接进入超市的物流配送系统,再送往超市各门店进行销售。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在质量上可控,产品可追溯。杨经理还提到,目前市场上黑木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建议消费者不要贪图一时便宜买黑木耳“三无产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
行业:构筑黑木耳质量安全“防火墙”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吃得健康、吃的安全、吃的放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普遍追求。此次“黑木耳打药视频”事件的发生,虽有个别人动机不良和恶意抹黑的可能,需要我们用事实来消除人们对安全食用的担忧。同时,该事件也是对行业的一次警示,提醒广大从业者加强自律和食品安全意识,做好生产、加工、运输、储藏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把控,保证产品的安全健康。
       黑龙江绥化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王相刚认为,黑木耳是健康食品这是毋容置疑的,而且目前的绝大部分黑木耳产品是在仿野生半人工的环境下栽培出来的。当前,个别耳农由于缺乏对黑木耳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的了解,违背生物学特性乱使用农药,会直接导致黑木耳生产受到制约,会给木耳生产者带来经济损失和伤害。我们科研工作者在正确剖析视频拍摄实质的同时,不能盲目辟谣和纵容技术隐患,而应加强对产业技术和知识的普及,达到治标更治本的效果。
        针对生产基地和企业该如何从源头把控黑木耳农药残留问题,黑龙江省尚志市顺成食用菌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韩东成认为可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基地园区化,利用园区化管理模式统一技术,提供安全的防草、防虫、技术(这一点不用农药就可以做到),每年做对比实验让农户更直观的看见喷营养药的和什么都不用的没有直接差别;二是管理责任制,合约合理化。如发现有农户乱打药,无条件直接上铲车毁掉其菌包及产品,绝不妥协,这一点在合约内也有体现,条件是适当提高回收价格;三是产品实施不定期抽检,包括采收期开始进行不定期抽检,进行检测;四是建立内部管理可追溯体系,出售的产品可以查出是哪个农户、哪栋大棚、哪一天采摘的;五是严格产品检测环节,一般采用抽检,避免送检行为。
       我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认为,黑木耳产业一旦因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影响,损失的将是每个从业者。只有整个产业实现良性发展,产业链上的所有从业者,包括消费者才能从中受益。她希望从业者一定要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从原料和投入品的选用、生产环境的管理和栽培技术的创新等方面,加强行业自律,增强安全意识。对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做法和问题,要及时调整和纠正,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黑木耳农药残留问题一直广为关注的原因,其中不排除个别生产者存在违规使用农药问题。我们不要回避个别生产者违规使用农药的事实。就像我们有严格的法律体系,但仍有违法犯罪出现一样。但在黑木耳栽培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适时、适量、合理使用具有产品生产许可,且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会长李玉春认为,目前我国黑木耳产业总体发展势头向好,种植规模逐年增加,成为不少贫困地区脱贫项目。该视频事件是个案,无论作俑者有何意图,从引起业界及社会广泛关注的角度看,也为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从调查看,也不同层面地暴露出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个别产区及分散栽培的耳农由于缺乏培训和指导存在着操作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安全存隐患等问题。当前食用菌产业正处于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各地把产品质量视为生产的第一要务,重中之重,同时各地市场流通部门也是层层把关,劣质产品很难进入消费市场。提醒广大从业者要洁身自律,媒体要积极传播正能量,也需要消费者对黑木耳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安全性科学认知、客观对待,共同营造黑木耳产业良性发展的大好环境,让健康的黑木耳产品造福全人类!
        后记:该视频经过数日发酵,已经在行业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进行了相关新闻报道,通过深入黑木耳主产区采访种植户、相关专家等对该事件进行了辟谣,消除公众的质疑声音;另外,一些黑木耳主产区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向上级部门建议对该事件进行追责彻查,让该视频造成的影响减小到最低范围。(本文刊登于第9期食用菌市场杂志,敬请关注)

1小时快修服务

7天无理由退货

15天免费换货

满150元包邮

520余家售后网点

帮助中心

服务支持

关注我们

特色服务

13693347099


周一至周日8:00-18:00


技术支持: 多网合一技术服务中心 | 管理登录
seo seo